啪一啪_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自拍_清纯唯美亚洲综合激情_99精品在线观看视频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尤物_热久久国产

德國的農業職業教育是什么樣的?
2016-01-06

      近十年來,德國農業從業人數變化不大,穩定在110萬人左右。德國高效率的農業作業,既得益于德國農業的高度集約化和機械化,更得益于其“雙元制”農民培育體制下培養的高素質和高技能的農業從業者。2010年的統計數據表明,69%的農業企業管理層都接受過職業教育,其中具有農業高等教育學歷的占10%,具有職業進修教育學歷的占59%,具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歷的占31%,持有專業資格證書或師傅證書的人數達到了22%。
 

德國的農業職業教育是什么樣的?
 
德國農業職教的歷史沿革
       德國學校型農業職業教育可追溯到19世紀中后期的冬季農業學校。此類學校以中小型家庭農場主為培養對象,使其連續兩個冬天避開農忙,進行全日制的農業知識學習,以官方考試作為畢業條件,但并沒有學歷或學位。這種冬季農業學校在德國得到了迅速發展,并于1935年統一正式稱為農業職業學校。1885年,德國農業聯合會效仿手工業“學徒制”的模式(隨著工業化的進程演變為校企合作的職業培訓),致力于農業職業教育的建章立制。于1905年成立了“學徒事項特殊委員”,負責對培訓企業資質的認可,并于1909年頒布了第一部農業考試條例。1934年,農業領域的職業教育被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雇傭農業工人為培養對象的雇農培訓,實施主體為學制2年的農業職業學校;另一類是以經營農業企業的企業主為培養對象的農業學徒培訓,實施主體為學制2年的農業學校。1936年,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農業職業學校的課程建設標準,并于1938年正式引入職業義務教育制,農業職業教育也歸屬其中。二戰后,各聯邦州自主制定農業學徒培訓的規定。自1948年起,上述兩類學校的學制由2年增加到了3年。
 
德國的農業職業教育是什么樣的?
 
德國農業職教的現狀與地位
      德國農業教育體系包括農業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德國農業高等教育機構包括傳統的研究型大學(農業大學及大學型高等學校的涉農院系)和應用技術大學。研究型大學實施學科教育,培養高層次農業人才。應用技術大學是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德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產物,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農業領域,應用技術大學培養面向農業生產、管理和服務,以及實踐導向的應用型人才。接受農業職業教育(含晉升教育)并具有一定從業實踐經驗者,可在職或脫產就讀相應文化補習教育,獲得應用技術大學入學資格或專業相關高等教育入學資格,從而獲得到應用技術大學或普通大學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2012—2013學年冬季學期的統計數據表明,在研究型大學及應用技術大學學習農業(狹義上的)方向的在校生數,總計達15881人。
      農業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一部分,具有特殊重要意義。1969年,德國頒布《聯邦職教法》,統籌各領域基于崗位勞動的職業教育。《2005年聯邦職教法(修訂)》把德國的職業教育分為職業預備教育(為接受具有完全職業資格職業教育做準備)、中等職業教育(獲得完全職業資格)、職業進修教育及職業轉行教育。該法同時賦予聯邦農業部門在法律框架內,制定農業類職業教育的基本規范和標準職責。中等職業教育主要以“雙元制”模式進行,由職業學校和農業企業共同來完成,并按職業劃分進行教育培訓。農業領域(廣義上的)里的中等職教也不例外,其分為14個培訓職業:即農業服務專業人員、農民、漁民、牲畜養殖戶、養馬專業戶、園藝師、獵戶、林業農民、葡萄種植戶、釀酒師、農業技術助理、奶制品技術員、奶制品實驗員、園藝工人。
      此模式由職業學校授課及農業企業里的職業實踐兩部分組成。在企業實踐部分,學習者以學徒身份在勞動崗位學習技能。教育過程以全德統一的《職業教育條例》為法律依據,確保了各州職業資格證書的等值和互認,以企業與培訓生簽署的《培訓合同》為實施框架,確保培訓雙方義務的履行;在職校授課部分,以各州的教學大綱為準則進行課程規劃及設置。
       2000年以來,“雙元制”模式下農業方向在校生規模及其占職教在校生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
       覆蓋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及職業進修教育階段的“綠色證書”制度等級分明,保證了畢業生的質量。以培訓職業“農民”為例,3年中等職業教育畢業后取得“農業專業工人”資格。步入職業進修教育階段,結束一年制的高級農業學校或通過農業師傅考試,獲得“農業師傅證書”,進而取得經營管理農場及招收學徒的資格,師傅的職業資格等同于學術教育的學士學位。此證書獲得者通過深造2年制的高級農業學校課程,畢業后獲得“農業企業管理師證書”和“農業技師證書”,此后如果能夠通過附加考試,便可進入農業高等學校深造。近十年來,“農業師傅證書”的考試通過率保持在80%上下,較“師傅證書(包括所有行業)”考試的平均通過率低3%左右。以2010年為例,參加“農業師傅證書”考試的人數為1935人,通過1542人。
      德國農業領域職業晉升教育的目標是獲得更高的職業資格(師傅、技術員等),通過師傅學校、技術員學校等專業學校完成,學員通過農業行會組織的師傅或技術員考試后獲得師傅或技術員頭銜。這類教育為5B級,屬于國家教育分類的第三級教育,相當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范疇。
      經過長期發展,德國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教育體系,而農業職業教育在其教育體系中具有比較重要的位置。
 
德國的農業職業教育是什么樣的?
 
德國農業職教的法律和經費支撐
      德國農業職業教育的法律框架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由聯邦立法機關頒布的《2005年職業教育法》,此法通過協調資方、勞方、行會和國家機關來組織職業教育,各州層面包括面向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內的職業學校頒布的學校教育教學法律,如《巴伐利亞州教育教學法》,農業方面一般由農業部門頒布的農林類全日制學校型職業教育法律,如《巴伐利亞州農林類學校職業教育法》。二是農業職業教育實踐的框架性法規。聯邦及各州政府主管部門根據相關法律頒布的實施性法律法規,如聯邦農業部門商教育部門頒布的14個涉農專業的《職業教育條例》、聯邦經濟部門商教育部門頒布的《培訓教師資格條例》《師傅證書考試條例》。三是由各州農業部門及農業行會頒布的實施標準及條例(如雙元制各專業《畢業考試條例》),以及由農業行會在自主權框架內頒布的規章(如部分州由農業行會頒布“雙元制”農業類專業《畢業考試條例》)。此法律體系即保障了“雙元制”模式下的企業培訓的實施,又保障了各州在農業教學內容上的統一。
      在德國,農業教育與其他教育一樣,原則上不收學費。在德國職教體系內,國家和企業對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責任明確,公共經費和私人經費相互補充。職業教育產生的費用由3部分組成:在培訓企業(農場)里產生的費用;在培訓企業外的培訓機構產生的費用;在職業學校學校里產生的費用。這些費用將由培訓方(培訓企業)及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通過補助金的形式進行資助,對學生是免費的?!半p元制”模式下的職教經費由企業與國家(聯邦及州政府)共同承擔,如果培訓學校與培訓企業形成協作關系的話,培訓企業要承擔約四分之三的費用,職業學校的費用由州政府承擔,學校建設費用由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負擔。培訓企業承擔的費用包括支付給學習者(學徒)的報酬(例如東部德國支付給學習者的報酬為平均每月469歐元,西部德國為606歐元)、培訓生的社會保險費及培訓材料費。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年生均經費占人均GDP的40.9%。據德國聯邦職教所(BIBB)于2007年對3000多個培訓企業(包括來自5個培訓領域的51個培訓職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年生均經費毛支出為15288歐元,純支出為3596歐元。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業領域的純支出要明顯低于其他領域。原因在于農業職業教育與實踐結合緊密,學徒在接受職業教育過程中創造的產品收益與企業投入教育成本的差距相對較小。此外,接受職業晉升教育及高等教育者還可根據德國教育資助法相關規定申請助學金。(作者:苗曉丹 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經濟學教研組)

 
地址:南京市鼓樓區定淮門12號12幢西樓
(熊貓電子數字產業園內)
電話:13951905893
手機:13951905893 (夏先生,微信同號)
QQ: 457178130 (業務咨詢)
郵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
QQ: